首页 > 青岛频道 > 房产 > 正文

驻青央企项目故事|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现场版“华容道”通关记

2023-11-27 18:00:2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7日讯   天边云卷云舒,地面人来车往。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东营中心渔港码头建设疏浚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前面正进行大方量混凝土墩台浇注,码头前沿线在打设钢管柱,左前方是罐车站位区,侧后方吊车在起重吊装……看着现场多道工序有条不紊地同步推进,项目负责人孙栋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由衷露出了笑容。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东营中心渔港码头建设疏浚工程新建泊位岸线总长度510米,是助力山东建设海洋强省、落实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现场作业区域狭小,难以全面铺开作业。面对工期要求,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和工序,通关这个现场版的‘华容道’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孙栋介绍道。

  项目团队一进场,便迎来了第一个挑战:东营港风浪不定时不定向,码头全部为离岸式水工码头,无陆域支撑。为提供稳定的作业面,常见的施工工艺是修建钢便桥。但项目地处黄河入海口,环保要求高,钢便桥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搭设钢便桥周期长、成本高,因此优化工艺势在必行。

  项目团队经过查阅资料,多次与业主方、海洋渔业局、海事局等相关单位沟通,最终确定了变水上施工为陆上施工的基本方案。“从水到陆,我们的作业范围更大,对恶劣天气和突发状况的适应性也更强。”孙栋说道。

  说干就干,项目团队就地取材,先用沙袋将海域施工部分圈起来,再用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的海底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圈内,这样一来,海水流出圈外,泥沙沉积在圈内,即可淤积成陆,最后再用砖渣垫高,就形成了红线内的可作业陆域区域。

  “填海造陆”完成,施工作业面的迅速铺开,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问题。由于施工区域宽度只有50米,混凝土泵车、起重吊车、钢管桩等人机设备全部进场后,施工内容涉及下部结构灌注桩施工、上部结构墩台混凝土施工、钢管桩及钢板桩组合打设施工、机电设备施工等,交叉作业频繁。再加上矗立在施工区域两端的两座中石油钻井平台、横穿错杂的高压电线电缆、原油输油管线等危险源,想要做到既不影响施工,又保护好各类管线,成了大家的“心病”。

  时间紧迫,现场调度员孙玮愁的接连几天都没睡好觉,就连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在饭桌上和大伙儿商量解决施工作业的方法。最终,孙玮提出了“科学分区+智慧工地”的新方案。“科学分区就是按照不同的施工内容,把现场划分为28个区域,互不影响,就像是把豆腐切成小块,煎炸就更入味儿。‘智慧工地’就是结合高桩码头施工的重难点工序,把灌注桩施工作为码头施工进度管理的重点,利用BIM技术模拟解决各工序之间衔接、各类车辆进出场问题。”孙玮兴奋地说道。

  新的方案立竿见影,现场各个区域分工明确,互不干扰,施工人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规范,来往的车辆按照既定的路线行驶,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16小时连续施工,1320方混凝土,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孙栋感叹道。在首座现浇墩台底层浇注完成之际,也标志着现场版“华容道”顺利通关。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执行力在现场方寸之间完成了游刃有余的施工调度。(通讯员 葛东鑫)

责任编辑:孟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