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频道 > 房产 > 正文

驻青央企项目故事|“串”起来的自动化监测

2024-01-30 18:20:5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30日讯   “传感器成功采集到数据,继续保持监测。”看着显示屏上的数据,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宁波监测项目负责人李志凡激动不已,“付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我们成功了!”

  在浙江宁波梅山港,为了给长达9公里的防波堤水下施工提供软土层实时数据,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项目团队改变传统人工监测方式,采用自动化监测,实时动态监测地基土体变化参数,最大程度确保防波堤位移数据的准确性。然而,自动化监测的第一步——传感器安装就令项目团队犯了难。

  监测断面设置在淤泥层较厚的深水区,传感器要通过外套管进入水下,“扎根”在淤泥中。而外套管最大直径只有300毫米,传感器经过并联安装后,外径竟达270毫米,加之深水软泥阻碍,安装难度非常大。

  项目会议室里你一言我一语,不时传出激烈的讨论声。“要是能和之前人工监测那样,可以将传感器前后相接串联起来就好了,如此一来,传感器的外径就可控了。”试验员杜华川的一句话倒是提醒了大家。李志凡随即带领团队翻阅资料,咨询行业专家,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决定尝试串联组装方案。

  可是,自动化监测传感器鲜有用串联组装方案,监测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与陆上相比,水下作业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为确保方案可行,我们需要大量试验进行验证,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识别和评估。”李志凡说。

  250毫米、230毫米、210毫米……项目团队一边调整传感器的直径,一边对照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经过十余次调整,团队最终将直径270毫米的传感器,通过串联组装,优化到100毫米。

  就在监测团队进行试验段安装时,现场又出现新问题。传感器有11根信号线,一个传感器对应一根线。传感器组装方式改变后,信号线也随之改变,团队需要重新处理线路连接,将新线路接入数据采集箱。

  为此,团队联合厂家进行了20余次现场调试,确定了数据线分组并线方式,解决了并线防水问题,最终锁定串联组装方案,随后在现场进行了初步性能监测试验。

  “监控数据拿到了,数据有效。”驻守现场的试验员张亚东发回讯息,新方案成功应用在项目第二个断面的参数监测中。

  新方案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传感器安装难度,使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更加符合技术要求。“这样一来,水下自动化监测不仅做到又快又准,设备安装成本还大大降低。”看着显示屏上不断更新的数字,李志凡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来。(通讯员 张征)

责任编辑:孙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