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频道 > 房产 > 正文

驻青央企项目故事|为地铁轨道浇注“钢筋铁骨”

2024-03-13 14:10:1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13日讯   “此次试验验收圆满完成,现场拆模效果良好,各项验证试验全部合格……”在业主、设计方等多方见证下,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预制分公司成为青岛市第一家通过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浇注试验验收的商品混凝土企业。

  与现浇轨道板一次成型工艺不同,根据设计要求,青岛地铁6号线铺轨工程需使用新鲜“血肉”,填充轨道板内部空隙,使轨道板更加“强壮”。这种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由于将钢纤维材料和极具流动性的混凝土融为一体,其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较普通现浇轨道板高出近1倍。

  虽然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优势明显,但初次接触这种工艺,如何试拌出最佳配合比成了摆在分公司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一些“久经沙场”的老试验员也面露难色,“这无异于将两个相互限制的物质融合创造出一个新‘物种’。”可试验室主任陈桢却信心满满,“一旦试验成功,将极大提升我们试验团队的整体实力。”

  最初,因缺少试拌经验,陈桢只能找规范,请教拌和站老师傅,在夜班值班期间与项目团队一起试拌。令团队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试拌试验便吃尽苦头。陈桢熟练地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粉煤灰、矿粉,再加入外加剂拌和,最后加入粗骨料……正当一切有序进行时,混凝土搅拌出机后的扩展度试验出了状况。他小心翼翼地提起坍落度桶,只见混凝土坍落的同时,缓慢地向外扩散。看着坍落在地上的混凝土,严阵以待的陈桢顾不上混凝土的高温,戴上防护手套后立即察看。拨开混凝土表层后,他发现,钢纤维在拌和过程中容易形成网状结构,而有棱有角的石块卡在其中,阻碍了混凝土流动。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混凝土浇注验收在即,可试验却迟迟没有进展,陈桢急得直冒汗。一旁观看试验的搅拌站站长王铁锁站了出来,“小陈,别着急,既然现有的碎石不合适,那我们就去找圆润光滑的。”经过几天的沟通联系,项目团队找到了符合条件的碎石材料。完成试拌后,项目团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配比试验中。前后二十余次的试验终于换来了新品类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砂率数据。然而,完成试验模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试验团队不敢懈怠,立刻着手地铁轨道板内空隙现场灌注试验。

  “大家不要着急,把接料斗慢慢送到模板送料口上面……”在陈桢的提醒下,泵车、接料斗、下料斗准备就绪。“嗡——”混凝土顺着料斗倾泻而下。尽管项目团队加长下料斗长度、调整外加剂用量,混凝土效果明显改善,但模板拆模后,表面仍存在大大小小的气泡。原来,狭长的下料斗和模板送料孔之间存在很大空隙,灌注过程中密闭性差,这才导致气泡的出现。

  “我瞅着这个送料孔的尺寸刚好和我们搅拌站的输料管匹配呢。”说话间,王铁锁拿出一节废旧的输料绞龙管,紧紧卡在送料孔上。一个想法顿时涌上陈桢心头,“我们干脆从灌注开始就保证空间完全密闭。”在随后的几次灌注中,项目团队先将绞龙管围拢的空间灌注完成,紧接着将下料斗直接送入模板内。

  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现场试验,看着试验板效果渐渐稳定,陈桢终于松了一口气。模板拆除过程仿佛一场揭幕仪式,地铁轨道板空隙被堵的严丝合缝,在阳光照射下迎来新生。(通讯员 邵高明 李筱霏)



责任编辑:孟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