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青岛频道 > 精彩专题 > 【砥砺前行铸辉煌】见证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五周年 > 最新报道 > 正文

西海岸新区:谱写经略海洋壮丽篇章

2019-06-23 11:1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海洋经济,西海岸新区发展的永恒主题。

  鲁网青岛623日讯(记者 刘玉娜)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五年来,海洋生产总值翻番增长,从491亿元上升到1182亿元,比重占到全市35.5%、全省7.4%、全国1.4%。 

  海洋经济,西海岸新区发展的永恒主题。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拥有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海岛42个。承担着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国家使命,西海岸新区获批五年来,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增长,从491亿元上升到1182亿元,比重占到全市的35.5%、全省的7.4%、占全国的1.4%,努力担当起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建设的排头兵。 

  海洋经济总量五年实现翻倍增长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市委发起的‘十五大攻势’,第一个就是海洋攻势,吹响了全面经略海洋的冲锋号。西海岸新区冲锋在前,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这个主题,从概念开始研究,从体制开始理顺,从产业开始发力,率先成立了海洋工委,提出了‘三个向海经济’举措,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王建祥表示。  

   数据无言,胜于雄辩。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491亿元增长到1182亿元,年均增长20%,海洋经济总量五年实现翻倍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8%增长到33.6%,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占到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35.5%。  

  长超300米,宽约74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在新区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正在紧张建造中。“P70排水量和生产能力都是世界最大,10月底前将完工交付。”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锦宝向记者表示。 

  P70只是新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目前,西海岸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船舶海工、航运物流、海洋石化、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海洋支柱产业为主体,以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滨海影视、海洋金融等特色海洋产业为补充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自升式海工平台、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核心模块、全球最大新型40万吨级的“天津号”矿砂船、全球首座半潜式深海渔场“海洋渔场1号”等一批世界级高端装备建成交付使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董潍输油管道等战略项目建成运营,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衣康酸、异麦芽酮糖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海洋微藻生产高附加值DHA产业规模国内最大;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启用暨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正式成立,国家海洋基因库实验室投入运;国家级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工程实验室投入运行,海上综合试验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重点平台加快建设。如此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在国内外造船界,“海西湾制造”一直是一块“金字招牌”。 

  作为全国重要的船舶海工生产基地,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的海工平台设计制造及总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在这座总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的基地内,船舶行业形成了从修造船、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到港口及船用机械的完整产业链,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汇集于此。海西湾,从这座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基地内,新区生产制造的国内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等高端产品接连驶出,享誉海内外。 

  保持清醒头脑,不为盛名所累。新区将加快重点项目引进建设作为写好经略海洋文章的浓重一笔。 

  “经济是实实在在的项目、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新区坚持以项目厚植实体经济优势,连续三年开展‘三集中’活动,即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投产,以挂牌作战、决战决胜的姿态突破项目建设,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总投资704亿元的联想海洋产业运营总部、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7个项目列入省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化重大项目库,投资额占全市列库项目总额的82.9%,项目数占全市总数近一半,项目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文化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信息和海洋科技人才等产业。”新区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吴继法介绍说。 

  滨海大道以西、世纪大道两侧,挖掘机轰鸣,运输车来回穿梭,海洋活力区首开区一片繁忙景象。作为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海洋活力区将打造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中央活力区。定位“海洋创新发展智慧领航区、国际经贸合作机构总部集聚区、东北亚航运中心商务核心区、区域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30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透露着新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雄心。 

  大到功能园区,小到海洋微藻,海洋的活力在西海岸充分涌动。海藻酸的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40%;褐藻胶国际市场占有率25%;衣康酸、异麦芽酮糖,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海洋微藻生产高附加值DHA生产规模国内最大……这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数据,显示出了新区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速度之迅猛。新区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明月海藻、聚大洋、东海药业等20多家企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已达100亿元,并同时拥有着全球最大的海洋基因库和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 

  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高地 

  近日,东方红3号科考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开始了首次科考试航。东方红3号是目前世界上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新一代海洋科考船,它的“大脑”——科考网络信息系统正是由位于新区光谷软件园的地球软件技术公司研发的。高精尖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的集聚,为新区全面抓好经略海洋提供着澎湃动能。 

  中国第一家海洋药物的生产企业——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展厅内,记者看到了该公司与管华诗院士共同研制的藻酸双酯钠片(PSS),该药物是中国第1个、也是世界上第5个被国际学术界和医药界认可的海洋原创药物。与最顶尖专家合作在新区已经成为“惯例”。正是凭借着大批顶尖专家的支撑,正大制药蓝色药库项目发展迅猛,达产后将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2.5亿元、净利润2亿元的目标。 

  为吸引海洋人才,新区积极推进国家级引智示范区和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台了《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工程。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47.6万人、占全市四分之一,其中院士42人、“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60余人。与此同时,新区还在加快建设中科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院、哈工程大学等高校,打造人才培育区域新高地。据悉,到2020年,新区驻区高校将增至20所、在校生增至30万人,人才总量突破60万人。 

  《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透露了新区经略海洋的雄心。按照规划,新区将实施规划引领、园区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生态文明七大行动,加快构建以海洋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三年新突破、五年新跨越。  

  这是一份计划书,更像一本宣言书——海洋传统产业将走向远海,加快推进新区海洋渔业向远洋捕捞养殖、海洋交通运输业向远洋运输、海洋船舶工业向远洋运输所需的超大型船舶和专业船舶转型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打造大国重器,推动深海大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借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电影节之势,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节庆会展、影视文化及海洋金融等海洋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全面经略海洋,西海岸的未来图景注定更加蔚为大观。 


初审编辑:刘亮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