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青岛频道 > 精彩专题 > 网络辟谣平台 > 网络防骗指南 > 正文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防骗指南

2019-06-10 17:1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多发高发,不法分子不断翻新作案手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鲁网青岛6月10日讯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应用,对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信息传播形式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多发高发,不法分子不断翻新作案手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诈骗方式:冒充他人类、虚假中奖类、冒充公检法类

  冒充他人类

  网上冒充好友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聊天工具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账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在网上使用聊天工具时需谨慎,添加好友时需进一步确认,谨防他人冒充好友。当好友提出转账要求时,要先拨打好友电话确认。如有用户发现自己聊天工具被盗时,应尽快找回密码,并告知好友谨防被骗。

  电话冒充领导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对行骗目标的个人隐私和社会关系有所了解,知晓目标对象的单位、职务以及上下级关系等,通常以包红包办事的借口要求汇款,进而利用受害人急于帮助领导解决问题,以及难以拒绝的敬畏心理,营造出急切紧迫的氛围实施诈骗。犯罪分子的口气往往很强硬,稍有询问,就会十分不悦,导致受害人来不及核实,就中了骗子设计好的圈套。

  警方提示: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要主动取证核实,以免上当受骗。核实对方身份,及时与领导联系询问,切勿对号入座或转账。不论犯罪分子以什么借口为理由,接到领导下发重大工作指示特别是涉及款项等经济事务时一定要慎重,最好的办法是当面核实或者通过可靠的联系方式确认。

  冒充学校老师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等途径购买学生、家长的信息后,以学校领导的名义致电学生家长,通过能清楚报出学生姓名等相关信息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以孩子在学校受伤为名,要求家长立即向指定的银行卡打款。

  警方提示:家长一定要使用对方在自己手机上储存的号码核实身份,如果没有其他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其他人侧面打听或者当面核实。如果遇到涉及老师、领导等具有特殊身份且不方便核实的情况,最好在电话中多沟通几句,提一些双方都认识的人或事,尽量核实清楚对方身份,涉及到转账、汇款时,都应提高警惕。

  虚假中奖类

  娱乐节目中奖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信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户汇款。

  警方提示:虚假中奖考验你,定要核实别轻信。发现受骗别慌乱,及时报警来应对。天下不会掉馅饼,面对引诱,不要失去理智,不要随意按照对方提示进行转账操作。

  冒充知名企业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冒充三星、索尼、海尔等公司名义,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通过信件邮寄或雇人投递发送的方式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冷静思考,切勿轻信。可向知名公司的客服热线咨询核实。千万不要拨打对方提供的电话号码,应咨询该公司官方网站上所留的客服电话,验证其真实性。

  积分兑换诈骗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以手机运营商或银行的名义,通过伪基站群发“积分兑换”的短信,并利用改号软件篡改号码,伪装成官方客服电话,短信内容提示受害人点击链接,要求输入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受害人一步步操作进入犯罪分子所设的圈套中。

  警方提示:办理积分兑换无需下载程序,也无需填写诸如身份证、银行卡等隐秘性信息。建议安装手机安全软件,拦截各类诈骗短信、识破钓鱼网站,避免上当受骗。不要轻易点击短信息中收到的网址,以免手机中病毒,避免造成手机里的资料被盗,甚至资金的损失。

  冒充公检法类

  虚假通缉令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制作虚假的刑事逮捕公文或法律通知书,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利用受害人担心犯法和急于撇清涉及案件的紧张心理,进一步引导受害人前往银行柜员机或通过网银转账证明清白,受害人在完全相信对方的情况下进行转款,从而让犯罪分子得手。

  警方提示:电话声称公检法,实际威胁加恐吓,不管中间如何绕,最后核心还是钱。公安机关绝对不会让公民个人上网查询通缉令、逮捕令,公民个人也绝对无法登陆公安专网。公安机关绝对不存在“核查账户”,绝对不会让公民转账汇款到私人账号。

  盗用信息诈骗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电话联系受害人,多人分工别假冒银行及公安局或检察院等单位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身份信息泄露、银行卡被复制盗用,涉嫌贩毒、洗钱、走私等犯罪,以冻结账户资金进行 恐吓,以保护受害人账户资金安全为由,要求将存款存入国家安全账户。

  警方提示:任何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均为设立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履行任务,需向公民了解情况时,会当面询问当事人并制作相关笔录。声称进行资金审查,请一概不要相信,防止上当受骗。

  异常消费诈骗

  骗术揭秘:犯罪分子联系受害人,以个人信息泄漏为由,称受害人银行卡出现异常消费,再冒充银联中心或公安民警连环设套,要求将银行卡中的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号”或套取银行账号、密码,从而实施犯罪。


初审编辑:刘玉娜
分享到:
./W0201906106236577611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