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从门外汉到种植专家 即墨龙泉街道90后张家强特色农业闯天地

2019-11-05 13:5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5日讯(记者 于建军 通讯员 李倩 李春燕) 短短5年的时间,一个年龄仅仅25岁的年轻人,承包120亩地,凭着自己独到的眼光,艰辛创业,从当初的一个“两眼摸黑”的门外汉发展成为现在令人刮目相看的种植专家,在特色农业领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希望天地。乍听来简直难以让人相信,然而这的确是发生即墨龙泉街道90后小伙张家强身上的真事。 

  眼光独到  认定特色农业种植大有前景 

  秋日午后,灿烂的阳光照在一座座大棚上。来到位于即墨龙泉街道解戈庄村的张家强种植园,此时他正和工人忙着修整大棚。“现在正准备种新一季的草莓。”张家强抹了抹额头的汗水,一边干活一边说。 

  “我就感觉特色农业种植肯定有前景。”张家强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嫌弃干农业又苦又累,当初他提出想从事这个行业,父母也不同意,生性倔强的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现在看来,自己的目标正一步步的实现。”张家强笑着说。 

  随着种植园的业务逐步起色,张家强还注册了采摘园,主要种植草莓、葡萄和樱珠,想依托利用种植园紧邻青岛蓝谷片区的独特地理优势,加之自己对绿色特色农业的独到管理模式,将特色农产品采摘活动闯出一片新天地。 

  艰辛创业  60多天与工人在种植园同吃住 

  回忆起自己创业的过程,张家强至今唏嘘不已。“当时地里只有杂草。”创业时他只有20岁,是个在即墨城区出生、长大的孩子,对于农业农活,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两眼摸黑,“只能硬着头皮干”。 

  201510月份,高中毕业的张家强就来到这里,最初准备先种植80亩葡萄。当时采摘园里一眼望去全是一片荒草,考虑到绿色种植,担心打药除草伤害土地,他干脆就和10个工人人工锄草,每天手上都会有除草时被磨出的血泡。给葡萄树打窝立柱子时,为了节省人工,张家强从早晨6点干到晚上6点,5000根水泥柱子,同工人整整忙活了2个月才完成。“立柱子必须2个人用机器打窝,每天被机器震的手发麻,吃饭的时候,手抖的都握不住筷子。”回忆那段时光,张家强现在虽苦犹甜。 

  青春小伙  每天最关心最关注的就是天气 

  张家强正值青春年华,按说应该和许多同龄的年轻人一样,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爱人或女友。但张家强却是把每天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关注天气预报上。目前,张家强的采摘园里一共有6个种植草莓大棚,“草莓大棚建好投入使用以后,也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每天的天气预报都要关注,遇到雨雪天气就一晚上睡不着觉,定上闹钟每半小时起来一次观察大棚情况。”张家强告诉记者,因为下雪天必须要把大棚上的棉被卷起来,要不然的话,雪落到大棚上,不仅给大棚保暖的棉被增加了重量,棉被卷不起来不说,而且很容易压断大棚的钢结构,因此说下雪对草莓结果影响非常大。“有一次晚上下大雪,我和父亲两个人用手挖了2个小时的雪,当时真的很有激情有信心,也不会感觉到有多苦。” 

  买葡萄苗 “门外汉”曾被骗100多万 

  张家强也经历了很多的弯路,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买葡萄苗被骗。“当时把苗买回来以后,我们就精心管理,但是2年了一直长不起来,后来找专家一看是葡萄苗有问题。”张家强说,当时一共损失了100多万,都是家里人辛苦赚的钱,给他的打击特别大,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张家强告诉记者,既然不懂种植,那就想方设法学习,除了聘请技术员之外,每天都会和同行交流、和农业技术服务员交流、和种植界的前辈们交流。总之,只要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的机会,自己一个都不会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张家强的采摘园也已步入正轨,前后共投资300多万元,葡萄全年大批量上市,光是草莓大棚一年也有40多万的收入。张家强还计划2年内再上10个葡萄大棚,让市民冬天也能吃上高品质的新鲜葡萄。 

  主动作为  订单供不应求成致富楷模 

  “搞农业必须要走出去,不能太被动,政府也很支持,多次安排我出去学习交流,我们也和很多企业单位合作,现在这些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对于未来,张家强很有信心,他说要打造即墨地区第一家全年采摘一条龙采摘园,做到春天有樱珠,夏季有葡萄,秋天有桃子,冬天有草莓,一年四季为市民提供新鲜营养的高品质水果。 

  “搞特色农产品种植需要精细管理,而这些靠我一个人做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工人都是附近村庄村民,他们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在这里工作一天,就能挣到100元工资,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张家强的采摘园虽初具规模,但他的影响力在村里已经形成,村民们尤其是年轻的村民对这位敢闯敢干、勤学好问而又心地善良的城市青年青睐有加,村民都成了张家强采摘园的义务宣传员,而张家强也成了村里年轻人的致富楷模。 

责任编辑:刘玉娜
新闻关键词:种植专家农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