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频道 > 区县 > 正文

科技创新就是力量 青岛平度市南村镇一家农民合作社成长为国家示范社的底气

2021-06-21 13:0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21日讯(记者 马超群 通讯员 朱业虎)“三夏”时节,麦收夏播正酣。在平度市南村镇桑园村一片高标准农田里,前面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正在大口“吞食”金灿灿的麦穗,然后把脱成粒的小麦装进机斗;后面,收割机携带的秸秆粉碎机自动把秸秆粉碎还田;大片麦田收获结束后,玉米深松播种机进行播种、施肥、镇压……
  “今年小麦长势好,我们合作社实施保护耕作和减垄增地等技术,种植的济麦44和济南17小麦粒多籽饱,提高了产量,推行小麦机收—秸秆处理—玉米机播‘一条龙’作业模式,小麦收获与夏玉米播种‘无缝对接’压茬进行,2天左右就可以结束夏收夏种工作。”青岛华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琴兴奋地说。
  经了解,王玉芹的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两种模式搞农业规模化经营,共利用土地35000亩,其中眼前5000亩小麦地块是流转的,其余是托管,夏季全部种上圣瑞565和登海605等高产稳产玉米。
  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薄地变成良田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远远望去,一条条硬化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通到田头,为机械化提供了便利。“以往小麦抢收是最发愁的时候,如今地块相连,去垄化种植,农机敞开撒欢,种地轻省多了。”王玉芹介绍,全程机械化作业,让每亩地种粮成本下降了很多。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产生出增耕地。走近田间,惊喜发现,一条条田埂不见了,高高低低的田块变得平坦,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中面临的规模小、分散等难题。
  浇地也方便多了,原先浇地就是用送水带,一铺好几百米,浇一次地都累得腰酸腿疼,如今地头建起了电灌站,地下管网相连,喷灌喷头均匀分布在田间,节水改造让浇地变成浇作物,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如今1天就能浇一遍小麦,一亩地节水30立方米左右。
  这里的农田除了常见的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还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农用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粮食稳产高产达到一定高度。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王玉琴和她的合作社深谙此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建设形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大幅度提高,这片农田成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推广保护性耕作 发展可持续农业
  王玉芹从2009年开始,承接了许多科技试验和开发项目。承担的国家农业部科技项目——保护性耕作,通过对农田农作物秸秆、残茬还田覆盖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肥力和抗旱能力,这片保护性耕作土地被确定为“全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和“全国保护性耕作和高产攻关示范区”。
  机械作业时,整地和秸秆还田同步开展,秸秆粉碎、抛洒、翻埋,就像给土地盖上了“被子”。给土地搭配了“营养餐”,过去化肥、除草剂、防虫药这“老三样”变成了绿肥、有机肥、微生物菌的组合套餐,土壤肥力充足。目前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保护性耕作技术,不用翻地,还省工省力,节水蓄水,而且培肥地力,即使在大旱之年,土壤也没干透,作物产量还提高。”王玉芹说。
  农机与农艺结合。合作社在种植过程中,重在发挥农机优势,耕地、播种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有40多多台自购或“共享’的智能拖拉机、卫星导航系统、旋耕机、喷洒农药无人机、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生产机械,一台台种地“神器”让化肥农药减下来,产量品质提上去,良田产出优质粮。“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具有较高均匀度,而且通过超快旋飞速度的带动,能够翻转叶面喷洒到背部,这些都是普通喷洒方式做不到的,5000亩作物,不到一天就能喷完,比人工快了十几倍,用药还节省。”王玉芹说。
  2019年7月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召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专家,来到王玉芹耕种的土地上参观考察保护性耕作。
  当好农民“田保姆”创新土地托管服务
  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眼下,正值夏种,镇上有很农户却悠然自在,当起了“甩手掌柜”。原来,这些农户有了“田保姆”,将土地送进了王玉芹的合作社“托管班”。
  南村镇企业众多,青壮年劳动力到企业打工多,无瑕打理土地,托管服务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出路。王玉琴在已有青岛华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青岛华凯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青岛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起生产服务型联合社,实行优势互补,更好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联合社为农户提供零距离“保姆式”服务,实行“二统一”,即组织机械化团队,对托管土地统一开展播种、施肥、喷药、收割、销售等服务;统一采购使用生产资料,按照最低价格供应农户,统供统用。
  农民将土地送进“托管班”后,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从种到收,无需操心,只等丰收就行了,尊重了农民“恋土”情结,实现了“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愿望,得闲后也能干一些其他工作,收入普遍增长。
  今年,桑园村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张素霞,将20多亩地托管出去,现在很满意。“地托管出去后,还是我们的地,农活不用干了,还能到就近的服装厂打工,又赚了一份收入。”她笑着说道。白河庙村的林红松,也将27亩地交给合作社托管,他和爱人则到当地的玻璃公司上班,得到双份收入。
  实行土地托管后,农户只需要在各生产环节完成之后支付比市场价更低价格,就可以实现从选种到收获全程省心管理,赚钱多了,操心少了,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
  “土地托管简单来说,就是以前农户在播种、打药、施肥、收割时,都是自己操选农资、雇机手;现在可以和合作社签订正规土地托管合同,委托专业团队来提供种管收一条龙生产服务,农户只需要签约,就可以坐等收成。”王玉芹解释。
  经了解,王玉芹的合作社,有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有效的田间管理及先进的机械作业,能实现劳动力与各种生产资料的有效利用。批量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享受优惠价格,比农民单买物资的价格会低,重要的是不必再担心买到伪劣农资产品了。由于是统一管理,农资用量也得到大大降低。统一除草、治虫、防病,规范使用农药,也减少了农药的浪费。
  王玉芹的联合社实行全程托管服务面积已达到3万多亩,涉及前王家庄、前张家庄、白河庙、七甲村、马家西卜村等17个村,方圆10公里左右,还在辐射中。
  致富不忘乡邻 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王玉芹的联合社,心系农民,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保证合作社正常发展同时,拿出一定财富回报社会。连续10多年,每年坚持出资10万元左右,为村民办好事,仅为村里硬化大街小巷一项,就开支50余万元。每年春节前,都会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过节费200元。开展精准扶贫,为老弱病残户免费提供良种、机械作业次数数不清,为贫困户帮资金、帮技术、销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 
  王玉琴敢为人先,以创新引领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合作社生产的粮食产量高,品质好,很热销,她先后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等荣誉称号,青岛华强农机专业合作社也进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行列,谈及今后打算,她说:“要因地制宜,开创农业规模经营新路子,在适度流转土地同时,扩大托管覆盖面积,延伸服务环节,探讨托管+订单模式,当好‘田管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责任编辑:孟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