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记者回家过年】挂在墙上的族谱:十代人的新年

2019-02-10 12:0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青岛2月10日讯(记者 刘亮亮)从记事起,真正的过年是从族谱挂上墙的那一刻开始的,北方人俗称“竹子”。“竹子”上写着这个家族有据可考的最早的逝去的祖先姓氏。

  因为“竹子”要挂在家里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还有供品和香炉,所以那应该是正月里最神圣的地方,小孩子都不能靠近。而同一家族的大人们都要到每家拜年,最传统的拜年便是在“竹子”前磕头,既是给祖先磕,也给这家里辈分比较大的长辈磕。

“竹子”

  小时候,听大人讲,以前农村家里条件不好,客厅里别说铺地板砖,就连水泥地都不是,全是最原始的泥土地,如果不小心撒上水就成了“混凝土”的地面,那拜年磕头的时候一样也得受着,所以穿新衣服拜年的人经常走一圈下来,就成“旧衣服”了,尤其是裤子膝盖,就像打了两个“补丁”一样。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村人的家里都铺上了地板砖,拜年再也不会弄脏新衣服了。但是当经济生活逐渐上升,人的精神意识也往往随之进步。现在拜年磕头的人越来越少,而老人们也已不再看重这些礼节,在年轻人要下跪之前,往往就先被拦下了。

  受传统风俗影响,很多礼节性的事项都需要男人去完成,所以女孩从小不需要去关注很多这些看起来很神圣的事情。所以,在结婚之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家里挂的族谱上到底有几代人,有多少名字。

  而结婚之后,来到公婆家,正月里闲来无事便开始留意墙上的“竹子”。当然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生老病死的事情开始变得留心且敏感。

  仔细数了数,从最早可追溯的两位祖先,到今天活蹦乱跳的千禧一代,整整十世人,不算旁支和妾侍等人,族谱上共有194个名字,这就是我们最直接的祖先。

  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名字往上加,那都是身边的家族人,有寿终正寝的老人,也有患病逝去的中年人,当然也有意外早逝的青年人。

  今年,族谱上新添的名字是我老公的爷爷。老人一直活到92岁,2019年的元旦撒手归西。他活着,我们便四世同堂;他离开,50多岁的公公婆婆便成了最老的人。

  依然记得,刚嫁过来时,老人拄着拐杖能走2里路,后来慢慢的只能在家里活动,再到最后只能躺在炕上,一日三餐靠人侍奉。然而,老人虽行动不便,穿着和言谈举止间却总是那么得体,夏天清一色的带领衬衣,秋冬是不变的中山装,领子永远笔挺的立着,就像随时要出远门一样。

  他不识字,年轻时却是村里的会计,谁家有几把扫帚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几年,虽说走路不是什么大碍,但意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有时说的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不知为什么在记忆里那么深刻。

  年复一年,当那些离开的人留存在世间的只剩下那一个个名字,过年的“竹子”便成了后代缅怀先人的最后载体。通常,大年三十的下午挂上“竹子”,晚上家族的男人们去祖坟上“请年”,把各路神仙和先人们请回家“团圆”,然后初二晚上再“送年”,要放鞭、行礼等,送完年之后,“竹子”便可以撤下来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在原来位置挂上一幅财神爷的画像,希望这一年会财源广进。

“财神”画像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地发展,相信总有一天“竹子”会从墙上消失,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如果说这是一种精神图腾,那么它承载的便是农村祖祖辈辈的信念和寄托。而正是因为怀揣对这个图腾的敬畏,所以农村的春节习俗才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年味儿”在农村才这样浓重。

  “竹子”也许会消失,习俗也许会简化,但信念和希望永在。不恋过往,不畏将来。我们今天所在意的风俗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曾经存在过、闪耀过,最后化为尘埃,归于银河。唯有精神信仰将始终与人类相伴,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刘玉娜
新闻关键词:族谱过年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