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市博物馆举办“夜色青博我的家”特色活动

2019-05-19 10: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青岛519日讯(鲁网特约记者 张帆) 夜色博物馆、奇幻的博物馆之夜、懂历史更懂未来……5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1977年第一届国际博物馆日以来,国际博协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便依照主题举办各种活动庆祝。这不仅是博物馆人的节日,更日益变成热爱博物馆的观众们的节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青岛市博物馆作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青博一直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举办了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的系列活动。 

  18日这天,青岛市博物馆举办了公益性民间藏宝鉴赏活动,以该馆研究部和文物保护管理部精研文物数十年的专家,组成了书画古籍组和瓷器玉器杂项组,为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长眼把关,为市民免费辩伪存真。有一百多名市民携带着自己收藏多年的字画文物和玉器瓷器等物品,前来请专家辩识。 

  一档《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节目让文物修复师从幕后走到台前,这略带神秘色彩的工作日常到底是怎样的?瓷器碎了怎样修复?如何做到修复的天衣无缝?18日上午,青岛市博物馆两位器物修复师张海燕、张秋艳老师,为十位幸运观众讲解并演示破碎的瓷片的粘接过程:使用丙酮清洗、用乙酸乙酯涂抹、3A胶粘接、热熔胶枪加热、酒精擦拭。听上去是否如化学实验一般?没错,在青岛市博物馆修复实验室,在各种器具和试剂的辅助下,10名观众戴上口罩手套,走上操作台,亲身体验将原本破碎的瓷器神奇复原的整个瓷器修复全过程。学习了修复技术后,10名幸运观众还把实验品带回家留作纪念。 

  同天,青博邀请了陕西文保研究院马宏林研究员向30名观众讲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石器、青铜器及陶瓷器等文物的无损检测及鉴定方法。马老师通过个人研究成果和已有实例,与大家分享超声CT检测石器病害、热释光特性为文物断代等新科技、新手段。 

  习习海风、夜色朦胧。为表达对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为了国家与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英勇无畏的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崇高敬意,青博邀请岛城的消防官兵和家属们来到博物馆,参观青岛史话展览,体验传统的舞龙、投壶、年画印制等活动,博物馆日当天延长夜间开放时间,提供专业讲解员专场贵宾级参观导赏,让消防官兵在博物馆度过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奇妙博物馆之夜。 

  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青岛市博物馆还开放了7个展厅的在线展览、举办“胶澳日记”文博研学春令营5.18专场、公益文化淘宝店上新、五进三下乡活动等。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凝聚点,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走进博物馆,你就真正走近了这座城市,聆听了这个城市的心跳。青岛市博物馆一直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探索、实践,观众之想即博物馆之所想,社区之所需即博物馆发展之导向。目前,青岛市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中枢,成为创意与知识相结合、观众可以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的平台。 

责任编辑:刘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