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参会、53名院士签约——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顺利召开

2019-05-31 09:5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青岛5月31日讯(记者 宋淼) 5月30日,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论坛以“机遇与挑战:融合创新与国际合作”为主题,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百名院士代表,国内500余家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2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等科技精英、业界翘楚共聚一堂,共研科技创新、共商创新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主持。开幕式后,省委书记刘家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艺华,共同参加了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联系网络启用仪式。在主旨演讲环节,中村修二院士、佩德罗·欧桑纳院士、郭毅可院士、容淳铭院士主要围绕数字经济、生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主旨演讲。为进一步改善教育基因,提高国际化水平,聘请萧锦荣院士、弗兰克·基什纳院士和赵衍刚院士为“李沧区名誉校长”。

  参会院士水平高、范围广

  大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海内外院士参会,包括: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校长瓦连京·帕夫洛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校长苏珊·蒂格等一批高水平院士,并首次实现了日本、西班牙、希腊等国家院士邀请的突破。从涉及的专业领域看,有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网络信息、生物医药和艺术类。

  参会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层次高、针对性强

  世界500强招商局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581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2所高校,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山东省科学院等114家科研机构参加了开幕式及高峰论坛活动。

  53名院士签约入驻

  本次大会在签约院士、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5月30日12:00。

  ——签约院士方面,有53名院士签约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包括:澳大利亚科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印度国家科学院(外)、印度国家工程院(外)院士苏雷什·巴尔加瓦,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勒·布兰柯等;

  ——企业及金融机构方面,与济钢集团、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广州创显科教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等96家企业及4家金融机构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

  ——高校及科研机构方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兰西建筑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和11所科研院所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

  青岛国际院士港:“从1到100”的裂变

  经过3年的努力,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成为李沧区乃至全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和“双招双引”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32个院士项目落地,13个项目产出42种产品。其中,何满潮院士团队的NPR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张东晓院士团队的新型自悬浮高强度支撑剂项目,帕克院士团队的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陈璞院士团队的小核酸精准医疗产品,西拉姆院士团队的纳米防雾霾纱窗、纳米防雾霾口罩、纳米静电纺丝设备,司马金院士团队、卡巴尼辛院士团队的深远海机器人等海洋设备也都已经进入实验和量产阶段。2018年院士港各功能板块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综合税收突破10亿元。

  在全市“学深圳、赶深圳”的大背景下,我们深度对标深圳“光明科学城”,按照“科学城+产业城”布局模式,加快构筑形成“9+3+1”功能板块总体布局。围绕全市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在启用20.1万平方米的院士工作站和10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加速器的基础上,在建的102万平方米的院士研究院和81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将于2019年年底竣工使用,届时将为院士科研和项目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载体和空间。院士技术论坛、院士技术双创银行+、院士特色风情居、院士综合服务网、院士顶尖荟等板块,也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丝路协创中心、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3个协同板块,也通过管道塑造、平台支持和跨境贸易等形式,助推院士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院士港以集聚外籍院士为特色,开辟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子。成立三年来,实现了“从0到1”的成长,面临着“从1到100”的裂变。

  1.争取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持续优化院士及团队结构,促进科学院与工程院科研优势直通,促进东西方科研思维和体制机制融会贯通,促进港内港外院士资源联通,促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与政府创新力一体融通,形成出成果的“源头活水”、出人才的“绿水青山”。

  2.创新探索攀登科技高峰的“院士后”机制。着眼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聚焦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课题研究,以项目运作为导向,以协同攻关为动力,探索助力院士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院士后”机制。

  3.逐步打造国际院士联系网络的“根据地”。积极探索与海内外院士多样化的合作方式,最大限度汇聚院士资源,建立以项目合作为导向的联合攻关机制,逐步推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院士联系网络。

责任编辑:刘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