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短视频|见证青岛解放70周年,他(她)们有话说……

2019-06-02 14:4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见证青岛解放70周年短视频(拍摄/制作 刘川宁)

  鲁网青岛6月2日讯(记者 刘亮亮 刘川宁)1949年6月2日,青岛迎来了解放的钟声。很多人见证了那一刻,并成为他们永远的记忆。为了纪念青岛解放70周年,我们和青岛亲和源老年公寓共同策划,特别邀请了5位在青岛工作或生活过的70周岁以上的老人,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青岛故事。

洪忠渝老先生。

  洪忠渝:能在青岛生活、成长,这一生还是挺幸运的

  1956年,18岁的洪忠渝考入了北京大学,1962年北京大学毕业。洪忠渝的故乡是上海,当时家人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来青岛。“因为所学专业只有北京大学和山东海洋学院有,所以在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海洋学院,也就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来青岛之后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后来发展地越来越快。”毕业后的洪忠渝选择了留在青岛,留在海洋大学,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和大学的成长。洪老参与过大学里第一艘海洋调查船“东方红”的建设工作,并亲眼看着海大从仅有一个鱼山校区发展到现在的4个校区,在校生近3万人。

  “从海洋事业看,青岛是中国最早发展海洋产业的城市之一。不仅有中科院研究所、黄海研究所等专业机构,还有海洋大学等重点高校,北海分局也在此设立,所以中国整个海洋事业的重心,青岛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现在的蓝谷,国家重点实验室、深海基地、深潜基地都在那儿。山东大学也搬回来了,现在青岛有20多所大学,教育发展得非常快。”洪老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也很感慨。“在海大工作又结婚,婚后有了两个孩子,我们还是住在10㎡左右的房子,后来就搬到筒子楼这个位置上,虽然房间大,但还是筒子楼。筒子楼后来拆迁就变成公寓式套房。所以说生活发展的比较快,大家慢慢就变得富裕一点了。”

  “在青岛生活、成长,这一生还是挺幸运的。”洪老最后总结到。

邓为民老先生。

  邓为民:为部队奉献一生,因家人定居青岛

  86岁的邓为民老人,16岁开始在部队学医,曾以医护人员身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1982年转业后,一直在医疗系统工作。邓老的一生都与部队结缘,妻子是青岛人,60年代相识相爱。“以前在部队的时候经常来青岛看看,一晃50多年过去了。原来对青岛的印象就是一条中山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非常繁华了。”邓老表示,选择青岛定居,一方面是妻子的家乡,另一方面是两个孩子都在青岛,可以时常见面。

杭瑚老先生。

  杭瑚:希望青岛成为国内和国际人民热爱的国际化大都市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创办新型的综合性青岛大学”的议案。1985年,青岛大学正式成立。1986年,杭瑚响应中国科技大学支援青岛大学的要求,来到青岛大学参与筹建化学系。从副主任,到理科总支书,再到系主任,杭老不仅见证了青岛大学的发展,更亲身经历了青岛的巨变。

  “我还记得80年代末的青岛,东部是一片农田荒野,现在已是高楼林立,香港路更浓缩了青岛的精华。”杭老曾经参与过青岛大学第二栋教学楼“博观楼”的规划设计,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一不小心已踏入耄耋之年,成了一位老翁,但自己的心还永远停留在那个少年时代。

  “希望青岛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国内和国际人民热爱的国际化大都市。”杭老最后说道。

武传书、朱田润夫妻。

  武传书、朱田润夫妻:美丽的青岛永远让人难忘

  武传书老先生和朱田润阿姨是一对结缘于部队的夫妻,最终选择青岛这座城市养老定居也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美丽让人难忘。“我这一生走过很多城市,青岛的变化让我惊讶,10几年前和现在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我非常喜欢。” 武传书老先生表示。“我喜欢青岛的人文环境,最喜欢八大关那些老建筑,年轻时对青岛就很向往,现在老了可以在这定居让我非常安心。” 朱田润阿姨表示。

责任编辑:刘玉娜
新闻关键词:青岛解放70周年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