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海“看细悟透”,回青岛“用上用好”

2021-03-18 10:09:00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把上海“看细悟透”,回青岛“用上用好”

  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深入实训单位学、跟着实训单位干、围着实训单位转,寻找一切机会学习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每天一同从北洋泾路挤6号线地铁,王祥瑜、唐静对上班路线已经比较熟悉,彼此总要聊聊他们认识的上海;

  不辜负滨江美景,潘维强习惯骑着共享单车通勤,走走停停间,他感知着陆家嘴金融城拔节生长的“速度”与“高度”;

  每天与上海海事大学的老师同等一辆校车,到临港滴水湖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郑毅、李钦建习惯与老师们聊聊天,积累多了,两人心中的国际航运中心的轮廓也愈发清晰;

  ……

  自2月26日市委组织部与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集体谈话,时间过了20天;自3月7日抵达上海,时间过了整整10天。从最初的专题授课到进入实训单位“实操”,158名专业实训干部缩短“磨合期”,深入实训单位学,跟着实训单位干,围着实训单位转,服从实训单位管理,配合开展工作,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学习,努力把上海“看细”“悟透”,回青岛“用好”。

  当职员的“反差感”

  17日早晨8点,在宿舍食堂简单吃过早饭,专业实训干部李玉海匆匆赶往国药控股去上班。天气阴雨蒙蒙,近10公里的路程,又赶上早高峰,川流不息的车辆及人流,瞬间让他淹没在年轻人居多的人海中。

  “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曾多次来过上海,不过看项目、拜访企业都是走马观花,匆匆来匆匆回,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入。”李玉海说。

  转换身份,挂起职务当职员,也正是赴上海专业实训的初衷。本次158名专业实训队员,除了8名来自民营企业之外,对于其他150人来讲,这是第一次作为一名“学生”进入企业——他们成了一名公司职员。置于最鲜活的实践场景中,学习企业先进经验、体悟企业发展逻辑、锤炼自身过硬本领,成为每一个专业实训干部的自觉。

  专业化的“恐慌感”

  上海老牌“国字号”开发区漕河泾,30余年来“宝刀不老”。在这片科技热土、创新热土、发展热土上,一座外形似“航空母舰”的大厦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商汤集团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体量庞大,建筑在中环边静静独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厦内每一块屏幕上的数据都在高速运转跳动。

  “通过AI场景分割等技术,将区域内摄像头转化成为智能感知神经元,从而助力城市智慧管理,曾经憧憬的未来已走进现实。”专业实训干部李莉“挂职”在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水平的“赛场”上,她感到了本领恐慌。“实训突出‘专业’,就是要求我们融进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为此,通过老师带教、与新同事交流、加班补习等,李莉正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努力“解剖”。

  来到上海,深入到企业后感到“本领恐慌”的,不只是李莉,而是大多数专业实训干部的一个集体共识。78家实训单位中,既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这样辐射全球的要素平台,还有普洛斯、益海嘉里、复星集团、阳光控股、国药控股、中远海运等这样的头部企业。因此,专业实训干部在认识到企业是座“富矿”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加压。“三个月时间,不奢望搞深、搞精,但能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进入一个更加专业的领域,就是一个很大进步。”专业实训干部王增雪说。

  钉钉子的“紧迫感”

  认识一座城可以从书本里、从电视广播中、从认识一个人抑或是从踏上这座城开始。而专业实训干部侯玉玲对上海的认识,始于“一张网”——上海电子政务平台“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是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改革已到4.0版,‘钉钉子’精神甚至细到一个流程的增减、一张清单的长短、一段时间的压缩。”侯玉玲说。

  让专业实训干部“紧迫感”倍增的,还有时下呈现白热化的工业互联网。专业实训干部姜业华说,“实训期间,我将瞄准制约工业互联网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入到企业、平台、科研院所,汇聚和借鉴更多前沿智慧为我所用。”

  随着专业实训的不断深入,干部们也正开始跳出行业和领域观察上海,不再是泛泛地谈“三化一型”,而是逐步像解剖麻雀一样,尽可能多地去看、去学、去想,从而提高未来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孟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