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运安一体船系列报道”:从零到一的研发跨越

2022-07-07 16:27:1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7日讯     建设超级工程,必须要有超级装备。在世界最宽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建设中,中交一航局全体人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历时三年多时间研发出世界首制运安一体船,用自主科技创新解决了深中通道施工“卡脖子”难题,引领世界跨海沉管隧道施工进入智能化时代。从研发构想到论证建造,从试用操作到优化创新,大国重器史无前例创新的背后,是科研、施工、监造、监测等各个团队的合力奔赴,是筑港摇篮的技术积淀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近日,记者从驻青央企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了解到“运安一体船”建设的背后故事,全方位解读一体船世界首创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运安一体船系列报道之研发团队:从零到一的跨越

  “经过2020年6月至今的实战检验,一体船实现了预期功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预想得还出色。”今年4月27日,深中通道E18管节在伶仃洋海底顺利安家,并创下连续6节沉管毫米级安装的世界纪录,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李一勇感慨地说。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长6.8公里,由32节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相接而成,是当今世界最宽沉管隧道和世界首次大规模应用的钢壳沉管隧道。可从建设立项开始,深中通道就面临一个又一个亟需解决的世界难题。

  三年积淀的灵感

  时光回到近十年前,2013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开始不久,一航局作为我国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首倡者和国家队,就参与到深中通道有关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中。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面临钢壳结构新形式、尺寸超宽、浮运距离超长、航道封航时间长等许多新的难题,没有现成的装备满足要求。研发新的方案和装备,成为必由之路。

  为满足施工要求,一航局迅速组建了以李一勇为首,涵盖了设计、研究、装备、施工等专家和工程师的研发团队,并分别成立了以李增军、张乃受等为主要成员的天津小组,以刘德进、苏长玺、冯海暴等为主要成员的青岛小组,各自开展研究攻关。团队内部、团队之间“争论”成为常态,会议也是每周必开的状态。团队成员已记不清有多少加班的夜晚,一次,将近晚上12点,青岛小组成员在回家路上越聊越兴奋,干脆直接调头返回办公室,直到将近天明。

  研究的第一个方向,是把港珠澳大桥使用的“津安2”“津安3”安装船切开加宽。但随之而来又带来一个新问题:现有航道宽度不足,需进行航道拓宽。据粗略估算,挖泥量将达到4000万方。不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难言优越。此外,同时还面临造船周期长、航道封航时间长等问题。

  后来,研发团队又提出了新造自航式半潜船的方案,拖带沉管并完成安装。但如此大体量的船舶,需要对原有预制厂进行加深,同时在出运和安装现场都挖出特别大的下潜坑。无掩护水域,航母级沉管进行长时间下潜作业,一旦流速、波浪等条件变化,可能带来致命风险。沉管下船后,还需拖带到安装隧址处,也存在巨大风险因素。

  同样,半潜船的造价和建造工期问题,也不容忽视。“以上两种方案,反复研究论证持续了数年,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研发团队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全面突破原有传统方案,在满足现场施工条件的同时,把挖泥方量降下来,更大程度地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一勇回忆。

  在三年反复研究论证中,还尝试过隧址处预制舾装方案、大铲岛预制浮运方案等,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达预期,也没有形成共识。时间来到2016年,一次专家讨论会上,有团队成员提议:不如直接把两个安装船连成一体,再给船带上“腿”(自带动力)?灵感迸发往往在一瞬间,这个提议马上让专家眼前一亮,会议室的氛围变得热闹起来。

  “珠江口航速最低要求5节,动力要配足。有10公里的航道是横流,需要有抵抗横流的侧推系统。”“遇到狭窄的航道可用DP定位,自动循迹可以保持航线准确,能降低人工操作误差。”“除了安装沉管,还要预留空间,兼顾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航道宽度不能超过160米,要保证方案有竞争力,就要进一步缩减航道宽度,应成为不再突破的红线。”……不知何时,窗外下起了大雨。研发团队当即分工,几个成员再次通宵细化。

  从2013年启动到2016年9月取得根本突破,研发团队基本上把可能采取的方案进行了系统“摸排”。从0到1的科技之路,也是走过“山穷水复”后,才迎来“柳暗花明”的过程。一体船的研究方向,逐渐清晰。

  在反复研究中推进

  经深入细化,研究方向逐渐明晰。“一体船的‘一体性’主要体现四个方面:首先是船体结构上的一体,最直观的就是把两条船变成一条船;其次是沉管浮运和沉放安装于一体。‘津安2’‘津安3’只能用于安装,一体船是集浮运和安装功能于一身的;再次是动力一体,以前沉管施工,需用八九个拖轮拖着走,现在的动力都在一体船上,更便于操作也更节能环保;最后是船舶和沉管一体,船管通过刚性连接,组合为一个整体,就像一条由一体船和沉管组成的组合船。”李一勇详细阐述着。

  三个月时间转瞬即逝,2016年12月,一航局主要领导带队,研发团队赴业主单位汇报一体船及沉管浮运安装一体化施工工艺。研发总负责人李一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以及方案的技术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果不其然,汇报方案一经发布,业主单位领导和专家就给予了高度认可,称赞这又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和跨越。

  方向确定后,团队完成了有关船体结构的工艺方案,确定了各项工艺参数,完成了一体船的可行性论证,并委托有关船舶设计单位进行了设计论证。从2017年初开始,研发团队又相继联合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分别进行了数模、物模试验,进一步明确设定的目标值。期间,研发团队与科研机构就一体船动力、航行及沉管沉放等关键课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论证,并与设计单位、业主单位等相关单位深入沟通。

  2018年7月,一体船正式进入建造阶段,并于2019年6月1日顺利出坞,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站在科技的肩膀上

  在一次次细化中,一体船“一航津安1”的形象逐渐清晰:主船体采用双体船船型设计,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功能于一体,船长190.4米,船宽75米,型深14.7米,甲板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

  “‘一航津安1’具备自航功能,配有2套9280 千瓦主推进系统和8台大功率侧推,主机和侧推的尺寸和功率均创国内同等设备之最,可满足带标准沉管浮运下深水静水航速5节的要求,并具备DP-1动力定位功能,在带沉管工况下可抵抗1.6节横流。”公司时任科技部总经理李增军介绍。

  同时,还可以具备航迹追踪及偏移纠偏功能,航迹可保持在85米以内,在设计、建造及施工管理系统方面均实现了自主研发,实现了外海沉管机械化、无人化、自动化浮运安装作业。相比传统管节浮运安装方式,可大幅减少浮运航道疏浚量1500万方,节省造价数亿元。

  出坞后,“一航津安1”按计划进行管系、电缆及电气设备安装,并开展设备调试、系泊试验及航行试验等工作。一年后的2020年6月16日,“一航津安”迎来首秀,顺利浮运安装深中通道首节沉管,实现了世界海工领域的新跨越。

  科技研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受制于当时的配套产业链及科技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一个团队从决策到研发的魄力和执行力。这些,都是成就一体船的重要因素。“一体船从概念的提出到最终的落地成为现实,依靠的是一航局70多年水工建设历史积累形成的优秀传统和经验,凝聚了研发团队的集体智慧,也是在多家单位的大力协同配合下实现的,更是国家强盛、时代进步,我国整体工业水平飞跃的见证。”在李一勇认真地说,一体船的建成,有背景、有基因、有市场需求,是一航人在传承和创新中一步一步从积淀中结出的硕果。(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孟庆喜
新闻关键词:一体研发团队安装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