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的大考:“一航津安1”开启空载演练

2022-11-21 16:02:3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1日讯    月色下,海浪拍打着中交一航局自主研发的“一航津安1”硕大的船身。这艘长190米、宽75米的“巨无霸”驾驶室里,几十名作业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一航津安1”顺利出坞

  “一航津安1”总船长王学峰的表情十分严肃,尽管船舶操作团队大多是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船长和舵手,但是他们对于“一航津安1”的操作系统、控制技巧都是首次接触。即将到来的船舶空载演练,他们还是有些紧张。

  沉管浮运必经的伶仃航道是中国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往来通行,为避免外部干扰,项目部把沉管浮运航道“搬到”了相对空旷的外海。空载演练也将在海况更为复杂的外海进行,该区域水下扰流多变,大风、强对流等灾害天气频发。

  “根据水文状况,我们在电子海图上选定了一处6公里见方的演练区域,通过自主研发的浮运导航系统对应地模拟出示意图,再根据演练需要,将不同阶段的航道‘搬运’到示意图上。”一航局深中通道测量中心副主任锁旭宏介绍,“这就像是在外海搭建了一所驾校,进行各种操船练习。”

  第一次空载演练,操船团队就遇到了“意外”。“东北风7级,开启自动驾驶,2节航行,航向正常。”演练的第6天上午8点,技术员王彦东盯着显示屏,记录着实时数据。当航速增加到4节时,操控室的显示器显示,一体船虽然沿着设定航线行驶,但船体与航线形成了约11度的夹角,并来回变化呈S型前行。“就好像一只大象左摇右摆着过独木桥,一不小心,船舶就很容易偏出航道,冲撞其他船只。”王彦东立即关闭自航模式,启动人工操作,并紧急联系技术组查找原因。

  技术组成员仔细分析数据,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指挥船操作人员修改偏航角参数。待航向恢复正常,重启自航模式后,同样的问题在船体转向时再次出现。考虑到大风、水流等原因,王彦东果断将航速降到3节以下,再一次优化参数,顺利完成船体纠偏。

  第二次演练时,团队就前期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演练。“这一次我们46个人在海上漂了15天,总结了在不同作业工况下,如何更加稳定有效地选择船舶及设备的能力输出。经过这两次空载浮运演练和后续空载系泊演练,终于摸清了一体船的‘脾气’,熟悉了操控方式,对突发状况也作了较好处理,我们算是通过了‘科目一’。”王学峰笑着说。

  空载演练后,操作团队又紧锣密鼓地进行重载演练,一体船将拖带着8万吨重的沉管,在海面上航行。“这是拿到一体船驾照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演练成败直接影响后续施工进度。”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管泽旭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2020年5月30日凌晨1点,距一体船正式出坞还有3小时,管泽旭走在E1管节湿滑的顶面上,依照前期制定的出坞前排查清单,一项一项地检查确认,对管顶的各项连接装置逐一进行复拧排查。凌晨4点,天刚微微亮,响亮的鸣笛声中,一体船开始出坞。一夜未合眼的管泽旭在驾驶台与施工监控台之间来回穿梭,不时记录着各项关键性能参数。此次演练的重中之重是自航系统调试。将自航系统应用于一体船,是行业内乃至世界首次,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调试工作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管泽旭在重载演练方案编制时制定了应急处置措施,设定调试时间阀,一旦调试时间超限,立即请示现场指挥组终止作业,返航回坞。经过长达18小时的连续操作,自航系统调试完成,并顺利通过测试及报验,管泽旭长舒了一口气。看着深坞灯光下缓缓停驻的庞然大物,他露出了笑容。

  连续43个小时的重载演练高质量完成,标志着“一航津安1”完全具备了投产条件。不久之后,成功考取驾驶证的施工团队,将驾驶着这艘大国重器,在伶仃洋扬帆启航,开启万众期待的首秀。(通讯员 陈振强 王晓辉)

责任编辑:孟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