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双语驱动 、三融助力——生理学教学“育”见卓越
鲁网4月1日讯 青岛大学是中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创新型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有不可或缺的国际视野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目标,生理学教学团队依托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一流建设学科,以立德树人的办学定位为根本遵循,结合医学专业特色,主动拥抱“新医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中英双语授课、融入临床案例、融入科研创新案例、融入思政案例,致力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探索国家卓越医学人才培育新模式。
坚持中英双语教学,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生理学是国家和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师主编有助于双语教学的《人体生理学》以及参编英文版《生理学》。参考英文原版教材备课,课件全部英文,要求学生掌握所有英文专业词。中英双语教学为学生们阅读与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显著提高了本科生医学英语水平,为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医学前沿进展与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生获中国生理学会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二等奖,国际生理学学术大会优秀墙报奖等奖励。
临床案例融入教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学过程采用教室-病房直播联动教学:例如生理学教师讲解基底神经节环路异常导致帕金森病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在线连接,由临床医生在患者旁讲解该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最后同学与临床医生就病例进行互动。案例汇报教学:选取临床案例(英文),学生自学后制作课件上讲台分析讲解。微视频案例讨论教学:选取微视频例如高血压的危害与防治微视频,学生梳理视频内容,总结血压形成的机制。该教学模式打破沉默课堂,促进基础与临床融合,多维度培养学生胜任力。
科研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的故事及科学研究新进展引入理论教学,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目前的统编教材《生理学》神经系统关于基底神经节环路内容的更新,以及脑肠肽ghrelin写进消化系统章节就是本课程教师在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采取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培养环节,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研究平台,构建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育人模式,促进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本科生在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研究课题资助下,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大赛奖励,有利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培养创新型优秀医学人才。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培养积极的价值取向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教学中,与首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随时进行交流,不断更新案例内容。课程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出国留学经历,具有较强思政意识,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以自身的理论功底、阅历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为培养德智一体的医学生提供重要保障。董静教授216工作室成为全校育人样板,团队教师用自身的治学严谨,敬业奉献引导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青岛大学生理学教学团队采用的“一坚持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融通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临床、科研、思政相互脱节问题,很好地完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既定目标,促进教学工作全面健康发展,也在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教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