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频道 > 专题 > 正文

【人物专访】刘向军 骨科患者的健康守护者

2019-03-18 14:3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青岛318日讯(记者 刘玉娜)“医生要把病人当上帝,其实病人也把医生当上帝。如果能把他们的病治好,他们真会拿你当救命恩人,做医生,必须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对得起病人的这份信任和期待!”

  刘向军,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青岛市骨科协会委员,国际骨科AO学会会员。从事骨科专业20余年,曾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和学习。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骨折,胸椎管狭窄症,股骨头缺血坏死,骨盆骨折等疑难杂症取得较高的成就。参与科研研究两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踝膝关节皮肤缺损》荣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贰等奖。学术论文8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临床骨科药物学》1,SCI文章2篇。
 
 

  业务上,刘向军专于研究、勇于创新、长于实践,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作为青西新区人民医院的脊柱骨科主任,今年是刘向军从医的第22年。从医22年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治疗技术和经验,勇于创新,长于实践,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在青岛市率先开展3D打印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针对复杂创伤,于2005年开展微创接骨及接骨术,简称“MIPO”技术 ,开创了西海岸微创骨科技术应用的先河。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出现,高龄、高危、基础病严重的病人越来越多,尤其老年患者的胸腰椎骨折,下肢股骨颈,粗隆区骨折病人越来越多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病人及病人家属极其痛苦。面对这种局面,率先开展了微创髓内针技术,治疗中老年患者的股骨粗隆区骨折。手术时间仅20-30分钟,三天后病人就可以下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以前被判定“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病人,又重新站了起来。年龄90岁以上的病人比比皆是,96岁的老奶奶术后三个月就无人搀扶出现在当地的大集上;101岁的老爷爷术后走着回病房拆线。

  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在轻微的外力或摔倒后胸腰椎骨折发病率很高,以往让病人回家平躺3个月,老年患者骨骼愈合能力差,往往很难愈合或畸形愈合。疼痛让患者夜不能寐,家人伤心焦虑。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了椎体成形术,手术在局麻下30分钟结束,病人1小时后下地行走,1-2天下地回家,此项新技术开展以来已经为500多位患者解除了疼痛,社会反响非常热烈。八九十岁的老年患者康复后的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做医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无心顾及自己的身体,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都是为了看到病人康复后那开心的笑容。

  微创技术的发展与“C”型臂X线机的应用密不可分,在X线的照射下,身穿40斤的铅衣,挥汗如雨的操作,对医生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发烧,抵抗力下降,白细胞降低等情况时常发生,非常疲劳,但看见病人术后康复的笑容时一切就值了。

  顾大家就不能顾小家,二十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医院的手术台上度过的。2017年正月初一来了一个多发骨折,血型俗称为“熊猫血”的病人。病人病情紧急,血源紧张,最后在手术室、检验科、血库的鼎力帮助下齐心协力终于将病人术后完美完成。当手术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深感愧对家人,但想起很快就会康复的病人和工作团队的默契配合及忘我工作精神,心中又充满了力量。

  纵使事业成功,从不追求名利。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放下名利之心,才能做到真正的低调,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到自己的事业之中。刘向军务实低调的背后,是对自己毕生事业的专注。

  22年的踏实和勤奋,使他成为了西海岸新区骨科,尤其是脊柱外科治疗领域的佼佼者。他常常提醒年轻的同行:“不要过多为自己手术技艺或技能的提高而沾沾自喜,应当投入更多精力追求脊柱治疗的微创化和无创化。当医生的,必须怀恻隐之心,看到患者痛苦、绝望的表情,就不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管。”

  他还说,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有热情更要有技术实力做保证,在以后的工作中,唯一要做的还是继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保持高尚的医德情操,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责任编辑: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