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赵豪志的“关注点”凸显青岛未来“发力点”

2021-03-11 13:26:00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的全国两会已渐入尾声。两会本来就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今年由于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变得更加令人瞩目。因为这不仅关乎202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竖起了未来五年的“风向标”。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来说,则是第一次作为青岛的主政者出现在全国两会上。无论是参加审议还是接受媒体采访,赵豪志提出的诸多建议、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放大海洋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817公里,海域面积达12240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产鱼虾贝以及海带、紫菜等,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赵豪志不止一次提出青岛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发力”。

  3月5日下午,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山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赵豪志出席会议,并在参加互动交流时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发言。

  在这次交流发言中,赵豪志着重强调了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备的海洋科研、海洋港口和海洋产业三个方面的优势。

  在海洋科研方面,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当前正加快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 在透明海洋、超算中心、蓝色药库等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海洋港口方面,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是世界第6大综合性港口,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青岛还将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航运服务业,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在海洋产业方面,青岛海洋产业体系完整,产值过千亿的行业有5个,涉海设备制造、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滨海旅游等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此外,赵豪志还特意强调了青岛具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基础。青岛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兄弟城市的联动,强化海洋领域创新合作、产业链协作,联手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赵豪志再一次强调要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青岛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突出优势。”赵豪志说,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立足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赵豪志重点围绕青岛如何在山东打造制造业强省中展现担当作为进行发言。

  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大科学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海尔、歌尔等企业牵头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促进山东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做实做强。

  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十强产业”中骨干工业企业,实施企业主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1000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海尔、海信、中车四方、北汽等龙头企业作用,争创智能家电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不难发现,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是重要渠道,而企业是实施的“主力军”。

  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赵豪志围绕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提出了五个持续用力的方向,其中就包括聚力实体经济,建设工业强市;聚力科技创新,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聚力数组化转型,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在聚力实体经济方面,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企业群体规模化发展,重点做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争创智能家电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倍增计划”,做优做强主业。

  在聚力科技创新方面,努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加快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地方产业需求全面对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中车青岛地方技术中心等4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数字化家电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聚力数字化转型方面,要加快建设数字青岛、智慧城市;重点加快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此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赵豪志提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青岛将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投资带动经济工作全链条,以工业互联网串联产业转型升级主脉络,狠抓项目建设、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扩大高水平开放,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这种新形势下,青岛要找到与新发展格局的最佳契合点,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

  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赵豪志表示,青岛要聚力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青岛与世界21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当前,青岛正加快推进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快中日韩消费专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中,赵豪志则重点围绕青岛的开放优势进行了阐述。

  赵豪志表示,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青岛拥有国家战略与城市战略叠加的优势,上合示范区可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加强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重塑青岛乃至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合作新优势。

  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开放发展的两大平台,也是青岛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切入点”。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一年来,一条“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东接日韩亚太”的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已现雏形,力争成为中亚及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自挂牌运行以来,也较好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这“两区”通过发挥其独有的政策创新和便利化优势,已经集聚起大量的资源要素,比如俄罗斯、印度等5国来上合示范区投资,可以走审批“绿色通道”,加速在国内上市;上合示范区还按照“物流先导”的定位,打造了上合多式联运中心,有利于加快周转速度、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青岛将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突出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特色,加快推进总投资1312亿元的52个项目建设,探索设立上合地方合作银行、上合产投联盟、上合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建设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上合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青岛)中小企业合作区,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此外,青岛还将加快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抓住RCEP签署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快中日韩消费专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在扩大对日韩经济合作上实现新突破。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完善胶东五市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一体化重点项目库,用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推动五市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共同把胶东经济圈打造成中国面向日韩的开放门户。

  “除此之外,青岛还将积极构建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赵豪志坦言,青岛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对内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就必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因为优质的产业项目对于青岛的意义,并不只是贡献经济数据,项目更关系着青岛的发展方式能否出现根本性变化,不仅是推动青岛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动力引擎,更是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放大“双节点”价值,服务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的重要途径。

  当然,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好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对此,赵豪志表示,青岛将聚力营商环境,提供一流服务,让硬环境更美好,让软环境更优越。硬环境方面,要加快港口、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和老工业区改造,为老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软环境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营造让企业家和各类人才舒心、舒服的环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薛华飞)

责任编辑:孟庆喜
新闻关键词:赵豪志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