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央企项目故事|管片预制有了智慧工厂
鲁网7月25日讯 晨光熹微,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预制分公司显浪基地的智慧工厂,一批生产好的地铁管片正在装车。每环宽1.5米、重达25吨的管片,都贴着带有二维码的小纸片。扫描二维码,管片的型号、重量、强度等参数以及钢筋笼验收时间、浇注时间、脱模时间等全流程工序呈现在眼前。
这个智慧工厂,可以年产10万立方米的预制构件,青岛地铁5号线和8号线支线项目的近4500环管片,就是从这里生产的。跟着这批管片,来到它们的出生地——预制分公司数智化工厂地铁管片生产线作业现场。在机器轰鸣声中,以钢筋为骨、混凝土为血肉的管片,先后经历浇注、养护、脱模等阶段,最后用螺栓连接固定,拼装成一个完整的圆环。智慧,也从这里扬帆起航。
“这预制管片,足足在水养池里全方位浸泡了7天,怎么捞出来后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看着眼前预制构件试验品表面的裂纹,管片生产技术负责人王和勇十分郁闷。于是,在智慧工厂建设之初,项目团队率先将管片智慧养护提上了日程。
万事开头难。虽是第一次接触地铁管片的预制,但对于项目团队而言,这种装配式预制构件的预埋件位置、钢筋保护层厚度、构件尺寸等各项指标质量要求之严格,大伙儿早已心知肚明。为此,项目团队早在预制构件浇注环节就下足了功课。
“以往的流水线生产,我们都得人工插拔振捣棒辅助混凝土浇注,效果也不甚理想。”在数智化工厂混凝土浇注操控室内,工人李大姐正通过多角度监控,并通过操作按钮实现一键控制混凝土浇注和模板内部气压振捣。从充斥着噪音、粉尘和汗水的生产车间,到智能化的生产线、干净整洁的室内空间,“智慧大脑”让桁车等大型设备,在指尖便可灵活操作,省时又省力。
跨越智慧生产线,来到智慧养护这一关。管片在蒸养窑内进行初次养护,强度上升很快,问题便出在第二次的水养环节,因为需要在露天水养池内充分浸泡,但周遭环境温度难以控制,对管片养护质量产生巨大考验。“管片预制不能靠天吃饭,万一遇上个雨雪风霜或高温,不就白搭了。”在生产会议上,分公司执行经理陈刚提醒道。“标准养护室才是混凝土最理想的养护环境。”陈刚的一句话点醒了王和勇。
夜晚的办公室,王和勇远远地望着显浪基地水养池,若有所思。“如此庞大的预制件,在标养室肯定放不下,可如果构建一个模拟标养室环境呢?”第二天一早,王和勇便向陈刚沟通了自己的想法。目前,显浪基地有4个水养池,王和勇想要在其四周设置雾化器,并加装蓬布,模拟真实的“标养室”环境。
光是如此,还远远达不到“智慧”二字。“我建议你在周围分别布设一套电磁阀温度控制系统保持恒温,最好是可联网、可随时监控。”在陈刚的指点下,第一座智慧标养室改造完成,管片养护条件得以保持在温度20摄氏度左右,湿度超过95%,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很快,第一批管片养护结果出来了,养护7天,强度达到40兆帕,比相同时间水养的强度提升了12.5%。(通讯员 李筱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