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央企项目故事|让地铁管片有“颜”更有料
鲁网10月24日讯 “外增颜值、内修气质,咱们生产的管片有里又有面。”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预制分公司预制工厂内,智能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一环环如丝绸般光滑的盾构管片从这里出发,即将拼接为青岛地铁5号线和8号线支线地下长龙的“龙骨”。看着眼前火热的生产场景,分公司经理张寅秋面露喜色。
作为盾构隧道内层关键屏障,混凝土盾构管片是地铁重要的砼墙铁壁。管片既要结构坚实、抗弯抗压,像骨架般抵挡地面构筑物和地下围岩的巨大压力,守护地铁安全运行,又要做到外表光滑无裂缝,让每环管片严丝合缝拼接,防止泥土和地下水渗人。项目启动之初,团队便设立了“内实外美”的质量标准,确保每环管片都能为青岛城市地下交通网络提供安全与美观的双重保障。
“三张卡片,一部手持扫描仪,内部结构质量看得见。”在拌和站站长王铁锁看来,高质量预制管片,关键在于如何减少人为误差,确保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人不是机器,作业时难以始终保持最高标准。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并纠正误差。”于是,王铁锁和技术团队利用掌上物联网技术,为每环管片量身定制了三张通行证。首先,为管片钢筋笼制作第一张通行证。在管片钢筋笼制作过程中,绑扎和焊接工人都要使用手持扫描仪录入钢筋笼的质量信息,并将特制磁卡挂在成品上。“只需扫描卡片,就能立即获取钢筋笼的型号生产时间、生产人员等。有了实名制的‘身份证’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钢筋笼绑扎不紧、钢筋材质不合格等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工人,减少人为误差,为管片打造最强健的钢筋铁骨。”王铁锁介绍道。
钢筋笼绑扎完成后,实名制的“身份证”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绑定到预制模具芯片上,形成第二张“合格证”这张卡片用来精准录入和统计混凝土拌和、管片浇注等信息,及时预警和精确找出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浇注产生误差的管片,助力管片在钢筋笼外披上一层坚实的混凝土“血肉”。最后,在管片完成养护前,工作人员会将之前所有信息汇聚成纸质二维码卡片,即“电子身份证”。只需扫码即可回溯管片预制的全部工序信息,这也是保障混凝土养护质量的“通行证”。
经过三张卡片的重重复核,每环管片都实现了内实的质量标准。团队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外美上。在养护试验阶段,他们发现管片表面出现了裂缝。技术复盘发现,裂缝的出现与传统水养方式存在直接联系。“就像哥窑瓷器,从温暖湿润的养护环境骤然来到冷水中会产生裂痕,剧烈的温差变化自然会导致管片上出现裂缝。”张寅秋形象地为生产班组分析“病因”团队对症下药,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智能养护棚,为管片建起恒温恒湿的蒸汽“桑拿房”。“传统养护是将管片投入水养池中,我们是通过‘桑拿’蒸汽,为管片提供更加均匀高效的养护环境。”王铁锁细致解答。生产班组将智能养护棚做成了一个密封的大棚,养护过程中通过可伸缩轨道就能精准地将管片罩住。然后再利用电磁阀温度控制系统,保持棚内适宜温度,并使用自动化喷雾加湿系统让棚内的湿度始终保持在95%。
有了恒温恒湿的蒸汽“桑拿房”,盾构管片避免了因降温过快产生的裂缝,较传统水养方式抗压强度也提升了12.5%。团队精益求精,针对管片在抹面和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小皱纹”和磕磕碰碰,通过人工精细抹面和加装橡胶软套的方式,将管片打造成像丝绸般光滑的“艺术品”完成了“内实外美”的质量目标。
“目前,我们生产出的6304环盾构管片,合格率实现了100%,外观也开了100%‘美颜’,真正实现了内外兼修。”张寅秋自豪道。(通讯员 王广宇 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