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影定格乡愁:渔民摄影师陈玉平用镜头守护乡村记忆
鲁网4月14日讯(记者 刘玉娜 通讯员 殷世山)"来,看镜头,笑一笑,咔嚓!"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东港头村的巷陌间,这句带着海蛎子味的吆喝声回荡了整整十年。曾经手握渔网的陈玉平,如今肩挎相机穿梭于乡间,用镜头为上千名村民镌刻下时光的印记。从2015年至今,这位"转身"为专职摄影师的渔民,以公益拍摄为纽带,在城乡变迁的浪潮中为乡邻守护着最珍贵的记忆。
渔舟换镜头的十年转身
2014年,当陈玉平用捕鱼攒下的积蓄买下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时,这个决定让乡邻们颇感诧异。从驾驭海浪的渔民到捕捉光影的摄影师,他用沾着海盐味的双手翻开了人生新篇章。"风光再美,也美不过乡亲们的笑脸。"谈及拍摄初衷,这位胶东汉子摩挲着相机回忆道。在发现村里许多老人一生未拍过正式肖像后,他立下誓言:"要让每个乡亲都留下体面的影像。"
车轮上的光影使者
每周五傍晚,胶南到东港头村的乡道上总会出现一辆载满摄影器材的旧轿车。搬迁至城区工作的陈玉平,十年间在这条50公里的路上往返了数百趟。为了拍摄一张全家福,他常要协调数户人家的时间,寒冬腊月蹲守院落,盛夏酷暑攀爬屋顶。"2019年春节,我追着返乡潮连拍72小时,记录下38户四世同堂的团圆。"他翻着泛黄的拍摄笔记,眼角泛起笑意。近千幅免费冲洗装裱的照片中,藏着无数动人的瞬间:90岁老船匠抚摸着人生第一张肖像照泪光闪烁,三代同堂的全家福成为拆迁前最后的院落留影……
镜头里的乡村史诗
在陈玉平的工作室里,三面墙挂满了见证时代变迁的影像:木匠老李用百年板凳修补渔船的专注神情,村委会门牌更迭的定格瞬间,拆迁前夕村民们抚摸老屋门楣的依依不舍。"这些不仅是照片,更是活着的村史。"他指着2017年拍摄的村口地标石照片感慨。当城镇化进程席卷而来,他的镜头成为抢救乡村记忆的"时光胶囊",留存下200余户家庭的生活图谱,更在凤墩村、后石沟村等邻村留下公益拍摄的足迹。
光影长河映照初心
十年间,陈玉平的相机记录的不只是面容的变迁。泛黄的老照片里,粗布棉袄变成了时尚羽绒服,渔船桅杆化作社区健身器材,三代同堂的农家院升格为电梯楼房。2021年,当他把精心制作的《我的村庄我的海》影像集送到搬迁村民手中时,78岁的王奶奶颤声说:"小平把咱的根留住了。"这本收录十年光影的册子,如今正在青岛档案馆申请地方文献保护。
从"农民工之星"荣誉获得者到村民口中的"自家兄弟",陈玉平始终保持着渔民的质朴。当被问及未来计划,他调试着新入手的航拍器笑道:"乡村振兴的画卷才刚展开,我要用无人机记录下乡村的新故事。"夕阳西下,这个背着相机的身影又走向需要拍摄的村民家中,快门声里,新建设的乡村记忆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