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攻势”答辩:开局精彩,尽锐出战

2019-04-23 10:00:00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实施制度创新,聚焦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通过思想碰撞、头脑风暴,推动各个层级真正担负起政策制定的责任,增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用专业思维来思考问题,把工作做精准、做细致、做出成色——

  “15个攻势”答辩:开局精彩,尽锐出战

  创新有很多,核心是制度创新。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创新的成效,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活力和成效。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市委、市政府发起了海洋攻势等15个攻势,拟通过答辩对15个攻势作战方案逐一研究论证,聚焦理清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通过思想碰撞、头脑风暴,推动各个层级真正担负起政策制定的责任,增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严谨性、稳定性,明确制度创新的主攻点,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务实管用。


  ▲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摄影 杨志文

  4月14日、17日晚,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座无虚席,海洋攻势作战方案和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先后在这里举行,两场答辩均有数百人参加,第二场答辩还有200多名机关干部主动参加。答辩时间均超过4个小时、持续到夜里11点多,现场气氛紧张热烈,直问直答,交流充分。

  未来一段时间,我市将陆续对其余13个攻势的作战方案逐一进行答辩,以检验制度创新的效果。

  “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完善提升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视察青岛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省委要求青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也就是说,青岛要做山东这个高地中的高地。

  青岛发起15个攻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部署。15个攻势的作战方案代表了顶层设计。

  既然是顶层设计,为什么还要进行公开答辩?很多人心中有这样的疑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主持首场答辩时解释说,“各个层面要通过方案的答辩,自觉把职能工作纳入全市15个攻势全局来审视和把握,明晰每一个攻势的来龙去脉,了解青岛在干什么、每一个攻势意味着什么、自身在攻势中的位置是什么,打破本位主义,形成大协作格局。”


  ▲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摄影 杨志文

  答辩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王清宪主持,包括作为主答辩人的牵头市领导及作为副答辩人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主要起草人在答辩席就座,“评委席”则包括副市级以上领导同志、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受邀专家学者。答辩中,主答辩人借助PPT演示,利用1个小时时间汇报攻势作战方案的具体内容,随后主、副答辩人接受台下提问,对大家所提问题逐一作答或给予回应。

  在互动交流、观点碰撞中,方案得以完善,也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完善提升的过程。通过答辩,大家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15个攻势,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从而增强大局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干事创业、推动青岛发展上来。“我们以前的很多政策,含金量也很高,但发挥作用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知晓度不高,各方面理解把握不深。通过这么一种大范围的问与答,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政策在制定阶段就面向全市各部门、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既使各个层面在思想认识上形成高度共识,也扩大了作战方案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一位机关干部在接受采访时说。

  应邀参加答辩人员阵容强大,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和有关市级领导同志,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党组(党委)、中央和省驻青有关单位和有关新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相关领域企业家代表,相关行业的商会代表,作战方案牵头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机关干部代表等数百人参加。在某一政策出台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公开答辩,实属罕见。

  “看似规模庞大、4个小时的答辩,实际上是一次精简节约的会议,它能够代替很多闭门、小范围的磋商,是一次大规模的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后,受邀专家刘曙光表示,通过答辩的方式完善和提升方案,这种形式非常新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评委进行提问。摄影 杨志文

  “增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我市在涉海人才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青岛涉海人才总量不少,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人才多,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相对少;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多,产业化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环境未完全形成一套科学评价机制,重学历、轻能力等现象存在。下一步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海工装备等领域实施顶尖团队计划,形成人才梯队,自我造血;建立高水平涉海人才学院,如海洋技师学院,满足各层面人才需求;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

  “青岛发展会展业,如何把一些大的公司、重量级展会吸引到青岛来?”“第一要引进专业的展馆运营公司,他们有很多会展项目,比如现在行业内公认出租率第一的、中国大陆的上海浦东新国际会展中心,委托德国的汉诺威展览集团来运营,所以它每年的展览供不应求;第二要引进知名的办展公司,像荷兰皇家等,他们在全球有上百个高端项目;第三要把一些会展项目梳理一下,引进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并购嫁接,‘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知道如何布局,我们要配合好。”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锤炼下,政策制定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确保政策经得起推敲、满足发展需要。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决定以答辩的方式,对作战方案进行研究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辩过程中,答辩人不仅要直面几十位评委的轮番提问,全场其他人也可以通过书面的方式提交自己的意见建议。如此一来,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将成为一个集思广益、头脑风暴的过程,增强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王清宪在主持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时指出,以往政策的制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几个部门之间、少数人商讨之后作决策。“党委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有稳定性,有很强的覆盖性,涉及到全市。如果公共政策从开始科学性、严谨性就不够,执行起来就不可能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持续。”

  很多参加答辩的企业对此感受颇深。“第一次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这种会议,不但形式有新意,而且让企业能很好理解并参与到具体攻势中,收获很大。”青岛即发集团副总经理万刚说,现场互动中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让他印象深刻,“这对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观众认真聆听答辩会。摄影 杨志文

  “用专业思维来思考问题,把工作做精准、做细致、做出成色”

  15个攻势作战方案答辩进行了两场,专业化是现场听众的普遍感受。

  用专业的词汇来问——“在提高港口通关效率上有什么具体举措?”“临港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打通海洋基础和应用研究与海洋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国际时尚城建设如何突出青岛特色?”“如何解决好青岛旅游淡旺季差别明显的问题?”

  用专业的语言来答——“要更加发挥信息化的作用,现在天津关、上海关都是无纸化,我们还在推进这个事情,没有到位。下一步,西海岸新区以及市口岸办,包括市政府各部门,多跟海关沟通交流,通关效率和通关时间都会大幅度提升。”“夜经济确实是青岛的短板,每一个青岛人思考得都很多,今年我们在十个区市推动设计原创音乐节、酒吧一条街等,就是为了激活夜生活和夜经济。”

  用专业的思维来阐述——“青岛的海洋攻势,应该进一步对接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战略。同时,海洋攻势的布局应该进一步优化,抱团发展,形成拳头效应。”“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形成密不可分;巴黎大学附近的左岸咖啡,引领了欧洲数百年人文精神的发展。青岛在国际时尚城建设中,应该更好地呈现大学精神与城市形象的关系,发挥驻青大学的时尚引领作用。”

  此外,“任务压实”也成为答辩的落脚点。比如在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中,方案确定蓝谷20%的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目标,成为讨论焦点:“蓝谷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海洋创新高地,如果是以现在的体量为基数,20%的年均增长,几年以后回头看看,能如愿达到这个定位吗?”“以蓝谷现有的体量和基础,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高质量、高速度的增长,怎么建成高地?”讨论结果,决定对蓝谷的发展路径进行新的研究规划。

  在国际时尚城建设作战方案答辩中,大家围绕“电影之都”展开了热烈讨论。“我们虽然拥有了世界电影之都的荣誉称号,也有了设施齐全的硬件平台,但是青岛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电影之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短板在哪里,痛点和难点在哪里?”“我们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价值链也存在问题。虽然有了‘青岛制作’,但还不是‘青岛创作’,这说明我们产业链前端、后端都存在问题。我们要扩大扶持范围,同时降低政策门槛、简化流程、缩短时限,另外需要尽快将东方影都与5G结合起来。”

  交流思想、集思广益、严谨论证,大家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互动中,碰撞火花,发散思维,开阔了视野,找准了穴位,通过用专业思维来思考问题,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深入准确的分析判断,把工作做精准、做细致、做出成色。“这样出台的方案不再是一纸规划,完全是实战手册,一点儿糊弄都过不了关。”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

  就像人们离不开清新空气、洁净活水,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特别需要有效的制度供给。

  当前青岛的发展到了发力的时候,只有加快有效制度供给,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的质效。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向制度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质量、要效益,使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就一定能够形成“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刘玉娜
新闻关键词:制度创新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