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青岛频道 > 精彩专题 > 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 > 报道集锦 > 正文

青岛国际院士港吸引力从何而来

2019-05-27 14:59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累计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年底实现30个以上院士项目落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加快建设。

  累计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年底实现30个以上院士项目落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加快建设——

  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全省上下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吹响敢领改革风气之先、勇立开放潮头的号角之时,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盛大启幕。运行两年有余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以更加坚毅笃定的步伐,再次邀约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知名院士,赴一场“巅峰之约”。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群英荟萃、群贤齐聚的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既是青岛国际院士港这座国际一流、具有唯一性的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的再次“亮剑”,又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共谋创新发展的高远瞩望。

  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与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一脉相承。院士港的“国际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使院士等高端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巩固和拓宽,使青岛市高端人才结构和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更好服务于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从第一届海外院士青岛行的‘雁栖湖论坛’到第二届的‘青岛论坛’,我们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这是借势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东风的实干行动,也是和着青岛正式迈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前进音节,为青岛国际院士港不断突破发展而创造的又一重要契机。”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院士港改变了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2016年6月3日,李沧区抓住全国“科技三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30”讲话的契机,启动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从“无中生有”到院士云集,从受到质疑到“有中选优”,细数院士港的脚步,虽举步维艰,但也铿锵豪迈。

  彼时之李沧,正竭力摆脱工业底色浓重的传统工业区面貌,新旧动能要实现平稳换挡,可谓是路途艰难。

  产业“去”的速度快,仅一汽搬迁,就带走了200多家为其配套的企业,李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到61家,工业对李沧区GDP的贡献进一步减弱。但产业“来”的速度慢,服务业总体上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金融、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支撑,全市规模以上企业9000余家,李沧区却不到500家。

  落后就要“绝地反击”,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早已感受到的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危机感,让李沧全区在思想深处来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从搭建高端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入手,从无到有打造了青岛国际院士港。

  载体有了,院士何来?从最初的招引一位院士“根本不可能”,到院士港管委会负责人210天的时间里,见了56位院士,最多一天同时见到5个院士。功夫不负苦心人,这片区域终于再次沸腾了起来:

  先是有院士对青岛国际院士港感兴趣了,再到短时间内的院士聚集产生“磁场”效应——激光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拉”来另一个国内权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则“引”来了丹麦、加拿大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签约成立……截至目前,院士港已累计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81名、占比75%,分布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网络信息和设计研发等领域。

  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与院士港的建设步伐,一致体现出了开放的基因。今年的院士行将更加侧重海外院士,以更好体现青岛国际院士港国际性的立港原则。在第一届海外院士青岛行观摩时,就有院士指出:“青岛国际院士港,在打开国际通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活动实现一次性签约院士33名,其中外籍院士31名。而即将拉开大幕的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更会深深地打上“开放”的烙印。

  2016年6月,院士港启动打造;2017年7月,举办第一届海外院士青岛行;2017年11月,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建立;2018年3月,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开工;2018年8月,举办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

  纵观院士港两年多来的发展脉络,要说改变,院士港带来的或折射出的改变,那就是李沧全区上下精气神的提振、开放的视野、思想上的“破冰”、行动上的突围,继而带来的是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因的全面重塑。

  院士港带来了什么?

  立秋后的胶州湾东岸,李沧区白泥地公园海水稻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内,耐盐碱水稻长势良好。去年9月,这里实现测产突破,6‰盐度种植条件下的耐盐碱水稻最高亩产达到620.95公斤,获得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点赞。

  与试验基地一墙之隔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的白泥地非并网风能海水淡化装备示范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150吨/日经济型非并网多能源协同海水淡化一体化成套装备、200吨/日海岛型风能海水淡化一体化成套装备的安装。

  “项目与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研发项目合作,作为‘海水稻’供水配套工程新模式推广,无偿为海水稻试验基地提供淡化水和土壤改造用水。新型海水淡化装备技术世界领先,与目前世界流行的常规膜法相比,设备占地面积减小80%以上,投资降低40%,综合能效提高30%以上,故障概率下降60%。”倪维斗院士团队核心成员顾为东介绍,非并网风能海水淡化一体化成套装备,每生产1吨海水淡化水,可减排温室气体4公斤,一套日产万吨级的装备,年可减排14600吨二氧化碳,并为陆地节约365万吨淡水。

  两位院士的强强联合折射出院士聚集所带来的科研、产业化方面的“融通”效应,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力的院士成果转化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帕克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韩国工程翰林院四院院士,说起他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的“结缘”,其过程也颇费周折。帕克院士虽然有过硬的技术,但他并不熟悉中国市场,也没有推广团队和销售渠道支撑,所以对创业并没信心。

  院士港敏锐地捕捉到了帕克院士的难处,展开了针对性攻关。没有从商经验,那就多方寻找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国内上市公司;没有生产场地,院士港就先后召开17次专题调度会,最终找到一处对生产环保、技术保密条件较高,让帕克院士满意的工厂选址……

  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始终把加快院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摆在首要位置的力证,李沧为院士及团队创造了“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创新构架。

  “为进一步加快院士项目成果转化速度,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有职能优势的区级牵头部门负责人和联络人及院士港综管办工作人员,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全权负责院士的联络、来访接待,重大活动筹备,院士项目签订协议、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妈妈式+互联网’服务,全力以赴推动院士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宁介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国宝级”科学家马伟明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设立的青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启用;西拉姆院士静电纺丝项目落地运营,拥有国内唯一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量产生产线;陈璞院士的抗肿瘤新药研发平台,致力于国际领先的小核酸精准医疗产品研发……院士港推动“党政军企金、产学研用推”十大要素紧密结合,目前已有纳米新材料、小核酸靶向治疗肿瘤等16个院士项目落地,其中8个院士项目产出25种产品。

  今年上半年,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创新平台效应拉动下,李沧实现生产总值217.82亿元、同比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37亿元、同比增长11.1%,外贸进出口总额102.11亿元、同比增长6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07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均居全市前列。

  到今年底,院士港计划累计落地院士项目30个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税收10亿元。

  除了产业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尤为可贵,院士港通过确立院士构成“三三制”格局(中国籍院士、华裔外籍院士、纯外籍院士各占三分之一),致力于促进科学院与工程院研究优势有机融合、东西方科研思维和体制机制交叉融合、港内港外资源融合、军民融合发展以及科学家、企业家与政府创新力量的融合。

  院士港将引领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国家层面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大步向纵深推进。从省市层面看,用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在“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这一小节中,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平台建设”。

  此次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的主题即为“落实新理念、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这也和院士港的发展方向一致,那就是努力打造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创新支点,争取承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青岛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勇当能打善战的劲旅。

  “一定要发挥好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作用,奋力将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围绕院士技术、打造院士产业、构建院士平台、发挥院士效应,进一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制度创新激发敢闯敢干、创新创造活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王希静说。

  从青岛国际院士港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和空间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其格局之大,这是一个由院士工作站 、院士研究院等9个核心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组成,联动发挥整体功能效益,体现集成聚合效应的体系。目前,重点建设以实验功能为主的研发园区的院士港二期、承载着院士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产业化使命的院士产业核心区加快建设,院士产业加速器和院士技术论坛等板块顺利启动,院士生态体系和经济成长体系加紧培育……

  持续探索院士港与企业、院士与企业高校合作模式,最大化发挥好院士效应,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展助力,并最终打造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核心,以院士引领为鲜明特色的高端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和院士高端人才聚集区。

  院士港的龙头作用还体现在推动丝路协创中心、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产业创新平台有机协同,源源不断地导入和培育人才、技术、资本、产业、模式等高质量发展要素,释放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让一大批站在前沿的“最强大脑”再次聚集,带动创新、科技、新金融等诸多高端产业要素持续“发酵”,让开放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让青岛国际院士港这座国际一流、具有唯一性的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未来可期!


初审编辑:刘玉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