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青岛频道 > 精彩专题 > “新发展 新使命”即墨企业媒体行 > 企业风采 > 正文

订单“爆满”实现逆势上扬 即发集团擦亮技术创新标签

2020-12-08 15:4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一家拥有65年历史、30多个公司和分厂、2万余名员工、年产值过百亿的中国纺织业老牌领军企业,即发集团如何在这个数字化催生各行业变革的时代转型升级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鲁网12月8日讯(记者 祁琳)作为一家拥有65年历史、30多个公司和分厂、2万余名员工、年产值过百亿的中国纺织业老牌领军企业,即发集团如何在这个数字化催生各行业变革的时代转型升级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今年,在全球纺织业受到巨大冲击的形势下,即发集团下半年的订单却一直处于“爆满”状态,预计今年的营业收入将实现“逆势上扬”。

  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背后,既有即发对技术创新投入的长年坚持,也有对市场变化及趋势的敏锐捕捉。12月8日,“新发展 新使命”2020中央、省市媒体即墨企业集中采访团来到即发集团,探访企业如何一步步褪去传统的标签,擦亮智能制造品牌。

  智能转型 互联网改造让整体效率提高30%

  近年来,随着纺织订单由少品种、大批量逐步转向多品种、小批量,即发从2016年开始探索智能制造转型之路。一方面,通过工业互联网信息化改造打通产业链环节,整体效率提高30%,为订单能够在短时间内交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即发创新生产销售模式,通过“二次企划”解决库存问题,增加设计师和打板师等相关工种数量超过30%,进一步补齐了产业链。

即发集团纺纱生产线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年初疫情爆发后,即发在2天内就将服装生产线改造为防疫工作需要的口罩生产线,并组织了200余名员工开足马力生产,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物资供保障。

  “在即发集团转产口罩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当所产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具备上市条件后,我们向省市场监管局提报相关申请材料,等待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然而,等待验收的此类企业较多,验收排队周期较长,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和市场压力。”即发集团万刚告诉我们,青岛市派驻即墨区服务企业工作队在实地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协助对接省市场监管局,推进“特事特办”,启动验收绿色通道,最短时间内帮助即发取得了许可,拿到了关键的“市场入门证”,也为青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新的物资保障渠道。

  以前,即发的市场主要在海外,目前,即发的国内市场占比已经超过40%,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据介绍,即发目前接到的订单处于“爆满”状态,今年的营业额预计将不降反升,实现“逆势上扬”。

  6年“死磕”无水印染技术 获得突破性进展

  在纺织行业,面料是关键,材料是根本。近年来,即发集团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均超过3亿元,也因此在面料和一些具备行业颠覆性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无水印染技术,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即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014年,青岛等地出现大旱天气,这让用水量很大的即发预感到水将是制约纺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便开始了无水染色技术的研发公关。经过6年的“死磕”,即发集团先后在小试和中试中都实现了设备连续正常运转,目前该项目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具备了产业化向前推进的条件。“整个研发过程耗资超亿元,实验3000多次,目前已递交了41项专利申请,获批23项,在日本、欧盟也已获得专利授权,美国的专利申请正在受理中。”即发集团副总经理万刚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这项技术定义为建国以来纺织行业十大颠覆性技术之一。

即发绣花生产线

 

即发集团智能信息平台RFID车间产品检验终端

  在强大的研发支撑下,智能工厂、无水印染、智能服装等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接连在即发诞生。仅每年推出的新面料就多达1000多种,智能工厂的年产量也达到了2亿余件。其中,即发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经在甲壳素纤维领域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外PCT专利。“目前,我们研发的甲壳素纤维伤口愈合、止血等医用材料已在日本、英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即发集团万刚说。

即发在青岛蓝谷建立了海洋新材料研发基地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即发集团不等不靠,凭借2万余名员工的勤劳与智慧,趟出了一条传统纺织企业的智能转型之路。万刚表示,即发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的国际布局,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坚持绿色生态思维,争取让即发这朵“金华”长盛不衰。


初审编辑:孟庆喜
分享到:
./W02020120857691495077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