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频道 > 文史 > 正文

“国韵”手作更好玩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国韵初识”文化传承体验活动火热开展

2021-12-16 13:1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16日讯(记者 刘伊雪 通讯员 徐胜男)走马灯、泥老虎、纸灯笼、鲁班锁、染纸等等中国传统玩具游戏,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已经不太常见了,可一旦让孩子接触到、玩起来,孩子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很有趣。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国韵初识”文化传承体验主题活动再次走进辖区内的小学带领孩子们体验传统手工制作,做出属于自己的“国韵”玩具。

  灯,因为黑暗中的一点光明,让人感觉温暖、看见希望,而灯笼在中国很多重要的节日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由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民俗活动、吟咏诗篇。12月15日,“国韵初识”活动走进宁真小学带领孩子们一起了解“灯”的悠久文化、了解科学知识——燃烧的原理和条件、电灯的原理和历史,并且亲手做一盏充满创意的灯笼,迎接新年的到来。

  到了创意动手的手工制作环节,孩子们在灯笼渲染出五颜六色、黏贴出花花草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的贴满彩色纸条、传统的灯笼也有了时尚的味道。

  同样是“灯”的主题,晓望小学的孩子们要从中了解科学原理。老师先从热气动力与轮轴运动给孩子们讲起,让大家了解到“走马灯”走起来的动力就来自与蜡烛燃烧的热气流推动了螺旋叶片的运动,进而带动了下面的灯笼画面的运动。这一点,早在汉代就已流行,历史悠久。在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更加繁复精致的造型。到了现代,新材料新设计新动力的应用,让很多人家中过年时也会挂出一盏会动的“走马灯”,增添节日气氛,今年春节,家里就可以挂起孩子们自己亲手做的“走马灯”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就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千变万化,每一种不同捆扎手法、叠加上不同的颜色,都会产生独特的花纹,开启扎染作品犹如打开色彩的盲盒,每次都是惊喜。

  东泰小学的同学们惊讶于每一幅独特的扎染作品,也非常好奇这些花纹是怎样出来的,古人使用什么染料进行扎染。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了扎染古老的传承演变历史,还有古人色彩丰富的“颜料”,植物、动物、矿物染料都是古人的取材之用,就在家里也可以找出可以用于染色的东西:比如茶叶、洋葱、中国柿子、核桃等等。

  在教室里,孩子们用更加方便操作的瓶装活性染料体验扎染。大家用皮筋捆扎起小手绢,由浅到深滴上不同的颜料,然后充分浸染。每个人打开“色彩盲盒”的瞬间,教室里五颜六色,充满孩子惊喜的欢笑声。

  王哥庄街道“国韵初识”文化体验传承主题活动自2017年起已经举办了5年,在辖区内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活动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讲述和体验两部分内容,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魅力,在国韵文化的海洋里,汲取历史瑰宝的养分,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传播者。

责任编辑:孟庆喜